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。没有科技加持的古代,牙疼就更惨了。有些历史人物表面风光,背后却牙疼得想要打滚。
1、国内篇
史上记载第一个拔牙的名人,是东晋名臣温峤。这位老兄曾平定王敦之乱,打了不少胜仗。但是这样的狠人,也顶不住牙疼。他终于疼得受不了了,就让医生帮他拔了牙。
没想到医生比狠人还多一点,是个“狼人”,在没有麻醉、消毒和止血手段的情况下,还是帮他拔了牙。结果温峤伤口感染,诱发中风死了。
拔牙风险这么高,不少人就选择了保守治疗。比如著名诗人杜甫,不仅常常忧国忧民,也忧虑自己的牙齿。杜甫曾和好友赞公和尚一起逛街买房,但是杜甫非常挑剔,选了半天没有中意的。
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诗,再次邀请和尚去看房。
《寄赞上人》:当期塞雨干,宿昔齿疾瘳。
该什么时候去呢?杜甫淡淡地说,等熬到牙疼好了就去。杜甫这边忍得辛苦,字乐天的白居易,遇到牙疼也乐天不起来了。他只能躺在床上,一躺就躺了三天,等着老婆煎药给自己吃。中间顶多是写写诗句抒发下怨念,转移下自己的注意。
《病中赠南邻觅酒》:头痛牙疼三日卧,妻看煎药婢来扶。
不愧是唐诗,描述牙疼都这么浪漫,明朝的就很直白了。当牙疼找上明朝文人吴俨,他就用最朴实的语言,讲出了最真实的感受。
《齿落》:齿落竟何悲,不落亦何喜。但愿不肿痛,叫号动邻里。
可以说描写得十分接地气了。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牙疼的威力。从这些名人的例子可见,古代牙疼常用的疗法有:喝药,死撑。但不是所有牙疼都能熬过去的,所以有时需要更强大的治疗方法——补牙和拔牙。比如东汉张仲景,就提出过补蛀牙的方法:
《金匮要略》:以雄黄、葶苈,上二味,末之,取腊日猪脂溶,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,点药烙之。雄黄加热氧化后,生成三氧化二砷,俗称砒霜,可以有效杀病菌和神经。
2、国外篇
外国人才也很多,中世纪的理发师傅Tony,不仅是理发高手,同时兼任外科医生,以及牙科专家等数职。拔牙的重任,自然就落在了他们的身上。
所以在当时的理发店,人们可以享受理发、放血、拔牙一条龙服务,非常划算。详情可以参考下图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阿拉伯人总结东西方所长,提出一套拔牙方法。
先用尖刀分离牙齿和牙龈,再用手或钳子轻轻摇动牙齿,最后用强力的钳子将其拔出,可以说比较先进了。
但是有必要重新再提醒一下,古代基本是没有麻醉措施的。
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中外各国各文明,不约而同达成共识:
不到万不得已,绝对不要拔牙。
3、现代篇
但其实当牙齿出现一定问题时,就必须得拔除,否则会让牙齿更糟糕。
感谢现在进入了舒适拔牙时代,笑氧镇静这种技术能够实现无感拔牙,还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清醒、舒适、放松的状态。
在笑氧镇静下拔牙的舒适度怎么样?来看“某乎”用户的回答。
看完这些体验,真是心疼温峤一秒钟......